网站导航|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小说 > 中篇小说

布鲁克林有棵树

时间:2013-10-16 13:11:59  来源:  作者:贝蒂·史密斯  
简介:《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作家贝蒂·史密斯的力作,它与《安琪拉的灰烬》属于同类小说——是“成长小说”,也可称为“家小说”。它写了弗兰西一家子的故事。一个感人的大故事里镶嵌着无数的小故事,而所有这些故事都围绕着一个词:感动。...

   布鲁克林有棵树

  美国青少年暑期必读书引进中国(1)
  享誉美国60年、至今畅销不衰的青少年成长励志经典《布鲁克林有棵树》近日由译林出版社首次引进出版。《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本关于生存、梦想与尊严的小说,讲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贫困女孩的生活、梦想和奋斗。这是一部成长与梦想之书,告诉我们阅读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本书问世以来屡获殊荣,不仅是亚马逊书店的“20世纪最佳青少年读物”,更被纽约公共图书馆选为“世纪之书”。由它改编的电影《天堂树》曾获奥斯卡奖,同名音乐剧上演近300场。如今美国的各大书店每逢假期,依然会将它与《小王子》、《夏洛的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起列为假期推荐必读。
  在纽约的布鲁克林,长着一种树,有人称之为天堂树。不管它的种子落到什么地方,都会长出一棵树来,向着天空,努力生长。它是唯一能在水泥地里长出来的树,枝叶茂盛,而且只在在居民区。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是一片宁静的乐土。虽然经济危机为这里的上空笼罩了贫困的阴霾,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却过着五彩斑斓的生活。
  小女孩弗兰西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她熟悉回收站每一种废品的价格,知道如何买到完整的廉价发霉面包。然而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她每到周末都会去图书馆,她想把那里所有的书从A到Z都一一看过。星期天下午,弗兰西坐到家门口的太平梯上,藏在浓浓树荫里,她在这里看着书,做着白日梦。这样的时刻,让她超脱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顿。穷人是怎么快乐起来的?他们的快乐是那么少,所以当他们拥有的时候,就千百倍地去享受。弗兰西在艰辛的生活中体味着成长的无奈百味:家境的贫穷、同学的歧视、社会的不公……然而她始终像那棵长在水泥地里的树,奋力成长,坚毅不拔。
  “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传阅60年《布鲁克林有棵树》在美国影响深远,著名主播奥普拉说,“在我成长过程中让我最受感动的一本书就是《布鲁克林有棵树》”,文学批评家艾尔弗瑞德·卡增说“在无数美国人心目中,‘布鲁克林’这个词已渐渐成为一种化身,象征人生早年的贫困,象征着邻里生活,象征着青春本身。同样,它也象征着渴望、追求,象征着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梦想。”
  【相关解读】
  关于艰难与梦想
  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小女孩弗兰西,她还有个弟弟叫尼雷。姐弟俩生活在20世纪初布鲁克林的一个赤贫人家。他们周六出去捡废报纸、金属片、破布、橡胶轮胎和其他杂物,靠卖废品换得几枚硬币。他们把赚得的一半放进存钱罐,藏到他们租住屋的储藏室角落里。这个特殊的“银行”是家里每个成员的共同财产,也贯穿了整部小说,成为弗兰西自信、坚强和梦想的标志。
  这个富裕的梦不仅在这些孩子身上,更延伸到每个家庭成员身上。他们的妈妈凯特靠擦洗地板和当看门人维持家用。她是全家的经济依靠,因为她的丈夫约翰尼是个酒鬼,而且常常不去工作。凯特嫁给了一个疯狂的梦想家,她只有认命。但同时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好一点儿。她梦想着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
  美国青少年暑期必读书引进中国(2)
  生活虽然艰苦,但母亲所保持的那份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深深影响着弗兰西,让她在生活中始终抱有坚强、向上的生存意愿和奋斗的精神,并从书本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几经周折,弗兰西终于得以进入大学的校门,离开了熟悉的故乡,但却把自己从小长到大的布鲁克林放在心里,永不忘记。
  关于尊严
  没有人希望自己贫困,但贫困未必一无是处。它可以磨砺性格。这部小说中有个地方十分耐人寻味。苦水中泡大的弗兰西和尼雷一起谈到不用吃苦的小妹妹,反而表示出同情来,说可怜的劳瑞没有了那苦,也没有了那苦中的甜了。相信从困境中走过,后来又超脱了困境的很多读者对此都有同感。人可以受困,受穷,却可以不失骨气和乐趣。
  《布鲁克林有棵树》中说的树是臭椿树。这是一棵少有的连水泥地上都能长起来的顽强的树。小女孩弗兰西星期六的时候,会去图书馆 ,想把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从A到Z, 每一本都看过。星期天下午,她会拿着借来的书,在布鲁克林,坐到太平梯口,藏在浓浓树荫里,在这里看着书,做着白日梦。这样的闲暇,让她超越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顿。穷人是怎么快乐起来的?他们的快乐是那么少,所以当他们拥有的时候,就千百倍地去享受,以至于你给他们一棵臭椿,他们能看到天堂。
  艰难时代给人的另外一个馈赠,是让人产生悲悯情怀。小说中提到:人们对待自己贫困的背景通常有两个办法:“一个通过自身艰苦奋斗走出了社会底层的人,通常有两个选择。脱离当初环境后,他可以忘本。他也可以在超出这个环境之后,永不忘记自己的出身,对残酷拼搏中不幸拉下来的人充满同情,充满理解。”未必所有人都有这种同情和理解,小说中写道了好多“站在玻璃房里扔石头”的人,明明自己也是穷苦出身,却以践踏同类为乐。小说中写到一个布鲁克林的护士,本来自己家出身也很贫寒,却附和着势利眼的医生,骂穷人的小孩。
  而弗兰西后来处境改善后,却不忘回到糖果店,默默做个好事,给某个幸运的穷孩子一次摸中大奖的机会。人可以有同样的经历,但未必有同样的心态。人与人的差别,大抵就在这里。
  关于成长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吸收父母的精神传承。弗兰西的坚强像妈妈。这坚强让她超越前人:外祖母连字都不识,母亲上完小学,弗兰西则要去上大学。她的坚强,让他超越困难,实现家族的美国梦。如女作家佩吉·奥伦斯坦(Peggy Orenstein)在评论此书时候说的那样:“生活并不公平,可是总能应付过去。”
  弗兰西的想象力来自她爸爸。她的想象力让她超脱了生存的艰难。老师也表扬她的想象力,人类正是由于想象力,才活得不那么困顿。弗兰西姐弟在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却意外地拥有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 上一部:《门萨的娼妓》
  • 下一部:《达·芬奇密码》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按长短分类
    专题阅读
    国外小说网站
      Error:Change to use e:indexloop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站所发布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为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部分资源请勿转载或商业利用,谢谢配合!】
    网站xml地图
    站长信箱:smf101@163.com
    Powered by www.tclxh.com
    苏ICP备15052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