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小说 > 中篇小说

林肯传

时间:2013-10-21 12:37:16  来源:  作者:戴尔·卡耐基  
简介:《林肯传》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生导师、不断创造“人类出版史上奇迹”的戴尔·卡耐基的传记作品,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全译本,描述了林肯这位平民总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困苦的童年岁月、坎坷的求学之路、不幸的婚姻生活、忍辱负重的白宫生涯……真实地再现了一个神情忧郁、始终在痛苦中挣扎却能保持品德高尚、满怀仁慈之心的伟人形象,他那在坎坷中百折不挠的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成为人类历史上搏击人生的典范。...
    这支部队共62000精兵,分成4个纵队前进,以侦察兵探路并有骑兵两侧巡逻配合。他们的任务就是破坏:破坏铁路,将铁轨制成"谢尔曼绞索"或"戴维斯领带";破坏城镇和农庄。谢尔曼虽说曾命令不准偷抢,并对富人与穷人区别对待,但实际上为了获得给养,必然会使许多人遭受池鱼之殃。
    那是"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有人认为,它"流出的熔岩"达"60英里宽、300英里长"。
    谢尔曼领着他的精兵强将声势浩大地开进邦联腹地后悄然无声,林肯很是挂念, 12月6日,在国会咨文中谈到战争的时候,他差不多是急不可耐地谈到了"这一年度中"的这一"最引人注目的军事行动",他说,"这将表明我们的相对力量已大为增强,表明我们的总指挥官感到有能力面对、并控制住敌军的各部分兵力,而且还能分出如此装备精良的一支大部队来进行这一次远征活动。"对于这次远征,谢尔曼深知它是以行动结果为评说基础的,因为如果失败,这次进军就"会被认为是只有蠢驴才会干的轻率的冒险行动"。林肯尽管对行动意义作了评说,但心中始终惴惴。同日,林肯对小乐队歌手们说:"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已走进什么地方去了,但我没法预测他将从什么地方走出来。"因此他建议"为谢尔曼和军队欢呼三次"。
    在林肯为谢尔曼担心的时候,谢尔曼的军队几乎是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向前推进,每天行军10英里。令他感到麻烦倒不是敌人,而是那些视他们若救星的黑人,因为这将增加部队的负担,所以他为劝他们不要跟随而费尽口舌。不过到12月10日,他们离萨凡纳只有平均行军速度 1天的路程了。随后不久,谢尔曼与联邦舰队取得联系,首先攻克麦卡利斯特要塞,再计划攻克萨凡纳。
    谢尔曼在海边的攻击还没开始,西边,托马斯在田纳西将他"奇卡莫加的岩石"绰号改成"纳什维尔的大锤",因为12月15日,在纳什维尔,托马斯挥锤一击,胡德所部就成了一堆碎玻璃,使南部这座已显支离的大厦又露出一个破窗。
    胡德早在谢尔曼挥师东进的时候,即领兵西北而上,以托马斯为目标,试图吸引谢尔曼回师增援,但谢尔曼不为所动。胡德于是长驱直入,直到离纳什维尔不很远的富兰克林才遇到阻击。勇猛胡德丝毫不将罗斯克兰斯放在眼里,下令正面进攻。11月30日,他付出了6300人的惨重代价。胡德这时实力受损,进则只有失败,退则士气不振,进退两难之际,罗斯克兰斯先撤退而至纳什维尔以与托马斯会师,胡德遂率军紧追,直至纳什维尔城南。在那里,胡德兵力已降至不到3万人,远非托马斯的对手。
    华盛顿看到胡德像只飞蛾一般撞到了托马斯的蜘蛛网上,却迟迟不见托马斯出来吃掉,至为着急。格兰特也一再命令托马斯出击,却仍不见他行动,恼怒之下于13日派洛根前往接替指挥,而洛根还没来得及到那里,托马斯就挥舞起了他准备达半月之久的锤子:装备精良的骑兵,结果差不多是一锤定音。胡德被打得落花流水,军队损失大半,最后羞愤辞职。
    第二天,林肯向托马斯和其所部全体官兵表示感谢,一支大部队被基本歼灭,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开端",而"辉煌的胜利就在你们眼前,千万不要放过它。"
    5天之后,谢尔曼准备好了一份厚礼:"萨凡纳城,连带150门重炮和大量的弹药,还有25000包棉花"在圣诞节前送给林肯,林肯随即给谢尔曼写了一封洋溢着快乐的信:"在你离开亚特兰大向大西洋海岸进军的时候,我虽不能说十分担心,但的确也很为不安;但由于感觉你的判断必然更为可靠,也想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当时没有阻拦你。现在这次行动成功了,一切功劳应全归于你,因为我相信,我们这些人所做的最多也不过默许而已。..这次胜利不仅为我们带来明显的、直接的军事上的利益,它同时还向全世界表明,你的部队完全可以兵分两路,让较强大的部分去完成一件重要的新任务,而剩下的部分仍足以对付原来和它对峙的全部--胡德的军队,这将会使得一直坐在黑暗中的人,忽然看到一片耀眼的光辉。"
    ★消灭奴役就是最大的仁慈
    林肯信奉自由平等原则,他不愿看到当一些人从自己脸上流的汗中吃到面包①时,另一些人却从别人脸上流的汗中吃到面包。他的仁爱之心主要是针对那些自己流汗挣面包的人民,而他之所以宽恕他的敌人,也是希望他们不要榨取别人的血汗,从而走入人民的阵营。因而消灭奴役无疑就是一种最大的仁慈。
    当林肯在连选中获胜,共和党占据充分的优势,战场上捷报接二连三传①《创世纪》中上帝的话:你将从你脸上流的汗中吃到面包。
    来,他感到机会来了。以前敌方势大,他不得不站稳脚、伸出双手全力支撑,在反对势力每松动一些的时候打出一拳,但那都不是致命的。现在他已可轻松地面对那种势力,他不用将那条反奴隶制的腿搁在后面,而可以致命地踢出了。
    12月6日,在国会咨文中,他说:"在上次国会会议上,一条拟议中的在合众国全境消灭奴隶制的修正案,在参议院获得通过,可在众议院因为得不到所必需的三分之二的多数,终于未能通过。"那个修正案是由司法委员会主席莱曼·特朗布尔在2月10日提出的,共两款:第一款:无论是奴隶制度或是强迫奴役,除非作为对于被正式叛决有罪的人的惩罚,不得存在于合众国内或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
    第二款:国会有制定适当法律以施行本条款之权。
    这一修正案4月8日为参议院所通过却在6月15日为众议院所否决,当时赞成票有93票,反对票有65票,其余23票缺席或弃权,没达到法定多数。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一次中期选举几乎肯定地表明,如果这修正案本届国会不予通过,下届国会是肯定能通过的。所以现在这一修正案何时才能提交各州采取行动,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而已。"因此,"尽管目前的国会仍是那一届国会,议员也差不多还是那些议员,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那些议员的智慧和爱国心也无可置疑,但我仍想冒昧请求国会的此次会议将重新考虑并争取通过该项措施。"林肯苦口婆心劝道:"既然结局已定,我们难道不认为这事总是办得越快越好吗?这并不意味着那次选举已迫使一些议员有责任改变他们的观点或改变投票立场,而只是说,有了这么一个额外的可供考虑的因素,他们的判断可能因此受到一些影响罢了。"通过这次选举,清楚表明,人民的意志"是完全赞同这一宪法修正案的"。
    林肯急于通过这一修正案还有一个政治动机,即这届国会基本上是两党势均力敌,因而该案的通过就显示出两党的精诚合作,充分体现出该案通过背后的人民意志。
    一个月之后,众议员阿什利提议众议院重新考虑这一问题,于是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众议院内唾沫四溅,两派势力对峙,直到月底,仍看不出多大希望。
    林肯很为着急,最后,当他发现只差两票的时候,立即来了情绪,不惜封官许愿,表示一定要得到那两张选票,他对两位众议员说:"我是被赋予巨大权力的合众国总统。在宪法条款上明文规定废除奴隶制度,不仅将一劳永逸地决定目前正生活在奴隶制桎梏下的几百万人的命运,而且还将决定尚未出生的千百万人的命运。这个措施极为重要,因此一定要得到那两张票。
    至于该怎么做,由你们自己拿主意吧。"并提醒他们:"我是被赋予巨大权力的合众国总统。"
    1865年1月31日正式投票表决,关心此事的人们,特别是一些黑人纷纷前来旁听。结果80名民主党中的16名投票赞成,这些赞成赢得了旁听席上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最后以119对56通过了《第十三条修正案》,这一结果立即引致众议院内狂欢起来,人们相泣拥抱,为人类的枷锁被打破而高兴,如巨石击水一般,那欢腾的波澜立即传遍全美、全世界,乃至从那以后的历史。
    第二天,伊利诺伊表决通过了该案。晚上一群游行队伍来到白宫,林肯应邀出来讲话,他说,对于国会昨天已经做出如此宏伟开端的这件工作,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通过各州的表决使它得以最后完成。而且他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今天伊利诺伊已经表决通过了,马里兰也差不多快通过了,但他因伊利诺伊抢先了一步而感到非常骄傲。他表示盼望各州的大联合很快趋于完善,并完全能够有助于在将来消除一切骚乱的根源,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那最原始的骚乱原因便应连根拔除。这一修正案是治服一切罪恶的最有效药方。为修正案的通过这一伟大的道义上的胜利,他对在座的每一位、对他自己、对全国以至全世界表示热烈的祝贺。
    ★和谈的条件
    这个冬天,林肯几乎处处抢得先手。他的军队也越来越勇猛,格兰特正着手封锁威尔明顿,那是北卡罗莱纳东南部的一个大港,开普菲尔河流经这里注入大西洋。在入海口,一群堡垒(或要塞)网严密保卫着该港的安全。
    巴特勒受命攻克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堡垒,即菲舍堡,但他12月下旬的进攻失败了。格兰特以此为借口撤了这个政治将军的职,并另派特里将军指挥一支由8000人组成远征军前去完成任务,波特率一支由44艘军舰组成无敌舰队配合。1月15日,菲舍堡陷落,威尔明顿的防卫堡垒网解体,随即被封了个严严实实。这一行动的后果就是,如果随后李在他的战壕里不小心挂破了裤子,那他将不得不光着屁股,因为他将很难得到哪怕一根线的供应,他的士兵更加严重地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逃兵越来越多了。
    这年冬天的另一件事,是有些人旧事重提,希望再续夏秋间失败的和谈。
    林肯既已抢得先手,就没有理由毫无必要地失去。因此,他只在12月28日签了一张通行证,让F. P.布莱尔持之前往南方,却并不授权他说什么或做什么。
    老布莱尔怀着"一个老人的梦想"前往里士满,并于1月12日见到了戴维斯。最后戴维斯交给布莱尔一封信,表示"极愿意""重新恢复意在谋求两国之间和平的谈判"。
    林肯读后于18日写下一封信,让布莱尔告诉戴维斯,他"随时准备接纳"由南部"非正式派来的任何代表","以求得我们这个共同的国家的人民的安宁"。
    林肯的"我们这个共同的国家"与戴维斯的"两国之间"针锋相对,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次和谈不会有什么结果。21日,布莱尔将林肯的信交给戴维斯并当着他的面读了两遍,还特别指出了那一针锋相对之处,戴维斯回答说,这他明白。
    8天之后,戴维斯还是决定派出代表前往华盛顿,去进行一次希望渺茫的会谈,副总统A.斯蒂芬斯、陆军部副部长J.坎贝尔、前国务卿R.亨特3人受命而至前线,要求通过防线前往华盛顿。
    因格兰顿不在,值勤军官作不了主,出了点小麻烦。林肯得知后派埃克特立即赶赴前线,以与几位特使或其中某位相见,并告诉他"一定要拿到他们的书面回答"。埃克特并持有陆军部长斯坦顿给格兰特的一封信,格兰特被告知要对几位特使"随时加以保护并好好招待;但同时不论如何决不能让此事对你军的行动和计划产生任何影响"。埃克特30日离开。
    31日,国务卿西沃德收到林肯的电报,他被要求立即前往弗吉尼亚州门罗要塞会见3位特使,并以18日总统致布莱尔的信为基础与他们进行非正式会谈。他同时被告知通知南部使者3件不可更改之事,即:(1)在所有各州恢复全国政府的权威。
    (2)合众国行政当局,在奴隶制问题上,决不会从上一次国会年度咨文和过去的历次文件中所采取的立场后退。
    (3)除完全结束战争并解散一切敌视政府的武装力量,便决无可能停止敌对行为。
    末了,西沃德还读到"请不要想着此行一定要取得什么明确的成就"。
    他于次日晚10时许抵门罗要塞,并电告总统里士满来人未到。
  • 上一部:《瓦尔登湖》
  • 下一部:《路西法效应》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按长短分类
    专题阅读
    国外小说网站
      Error:Change to use e:indexloop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站所发布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为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部分资源请勿转载或商业利用,谢谢配合!】
    网站xml地图
    站长信箱:smf101@163.com
    Powered by www.tclxh.com
    苏ICP备15052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