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外国小说 > 中篇小说

爱的艺术

时间:2013-11-23 18:51:06  来源:  作者:艾·弗洛姆  [ 下载本书 ]
简介:《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锻炼信心和勇气首先应从日常小事做起。第一步是找出我们在何时何地失去了信心,看透那些为掩饰丧失信心的各种理由,并且找出使我们变得怯懦的原因,以及掩盖这原因的理由是什么。我们要看到每一次对自己信念的背叛怎样使人变得怯懦,而怯懦的增加又怎样导致新的背叛,以致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我们还应认识到,当人在意识中产生害怕无人爱自己的念头时,其实恰好表明,他在无意识中害怕施爱于人。爱意味着勿须山盟海誓的承诺,意味着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于人,希望自己的爱能在所爱的人的心间激起爱的波澜。爱是信心的活动,缺乏信心,爱也不会深厚。对于如何锻炼信心,我们还能讲出比这更多的内容吗?有的人或许能。假如我是诗人或布道者,也许我也能再试一试,可惜我两者都不是,因此我对信心的实践就只能谈到这里。不过,无论是谁,只要心诚,都能培养出信心,就如孩子学步一样。
  还有一个对于实践爱的艺术是极为重要的态度问题,我们至此还只是粗略地提及,这就是主动性问题。由于这对于爱的实践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在此须作详细的讨论。我在前面说过,"主动"不是"着手干某事",而是一种内心活动,是人的力量的能动运用。爱即是一种主动行为。当我们爱某人时,我们就是主动地不断地关心所爱的人,而不是仅仅与所爱的人呆在一块儿。如果我们懒散倦怠,如果我们不能保持清醒、机警和活跃,我们就不可能主动地把自己跟所爱的人联系起来。睡眠才是消极不动的恰当状态,觉醒时就应该完全根绝疏懒。许多人常常出于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即醒时昏昏欲睡,寝时却又半睡半醒。要想不感到厌烦或者不使别人厌倦,其先决条件便是保持清醒;而不感到厌倦或者不使人厌倦又正是能爱的先决条件。白天,我们应通过耳目听视随时保持思想活跃,避免内心的懒惰,这是实践爱的艺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内心懒惰的形式是消极接纳、单纯存留和消磨光阴。这种人常抱有一个错觉,以为生活可以分裂为两个部分:在爱方面可以积极创造,而在其他方面则可以消极懒散。然而,创造性不允许有这样的分工。要有爱的能力,一个人就得保持紧张、清醒和强烈的活力。要做到这一点,他就得在其他所有领域里都能保持创造性和主动性。倘若在其他领域消极无能,他在爱的领域也必将重蹈覆辙。
  关于爱的艺术的讨论,不能局限在个人范围内讨论如何获得和发展本章前面谈及的那些性格和态度。我们的讨论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社会方面。如果爱就是对每一个人都怀着爱的情感,如果爱是一种性格特征,它势必不仅存在于一个人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中,而且存在于同那些在工作、事务和职业上有接触的人的关系中。在对自己亲友的爱和对陌生人的爱之间,不存在什么"分工",恰恰相反,前者的存在必须以后者的存在为前提。一个人若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就意味着他的社会关系将产生一个巨大的改变。尽管人们常常夸夸其谈宗教的睦邻思想,即爱你的邻居,然而人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受着公平原则的支配。公平的意思,是人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中,以及感情的交换中不要欺诈哄骗。无论是物质商品还是爱情,都得"你出半斤,我给八两",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广为流行的最高道德原则。甚至可以说,公平道德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伦理学的特殊贡献。
  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交换或者是直接通过武力进行,或者是靠传统来决定,或者是由私人间的爱和友情来解决。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交换决定一切。无论是在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劳务市场,每一个人都在市场条件下出售自己的东西,然后换回他所需要的东西。
  公平道德已给被人奉为金科玉律的道德思想带来了混乱。"欲人施于己者,己必施于人",这句名言现在可以解释为"买卖要公平"。然而实际上,这句名言的本已是跟另一句流传更广的圣经格言"爱邻如爱己"一样。毋庸置疑,犹太基督教宣扬的兄弟之爱与公平道德完全不同,其意指爱你的邻居,即深感自己对他人负有责任,并与他人亲密无间,如同一人。公平道德则意味着自己对人不负有责任,也不感到亲密无间,而是彼此保持距离和隔阂,它还意味着尊重邻居的权利,但是不用爱他。今天,金科玉律已变成最为流行的宗教格言,这绝非偶然。由于它能被理解为公平道德,所以几乎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它,而且都愿意实践它。不过,爱的实践要求我们首先能将公平和爱区别开来。
  这样一来,就产生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所有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都是立足于为自己捞取好处,如果整个社会都受着利己主义原则的支配,唯有公平道德原则能起一些调节缓和作用,那么人们怎么可能进行任何交易?怎么可能一方面在现存社会中随波逐流,而另一方面又进行爱的实践。要进行爱的实践,是否意味着人们应该放弃一切世俗的追求而与最贫穷的人过同样的生活?其实这个问题早已被人提出过,而且作了激进的回答,如基督教的修士、托尔斯泰、施魏策尔和维尔等。还有一些人同意这样一种见解:在我们的社会中,爱和日常世俗生活是格格不入的。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今天谈论爱,就等于参与社会大欺骗。他们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只有殉道者和疯人才可能有真正的爱,因此一切关于爱的讨论多无异于说教。这种可敬的论点本身就是对犬儒主义的粉饰与辩解。实际上,那些认为"我倒是乐意作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只是我若真的作了,恐怕免不了要挨饿"的平庸之辈,倒是忸怩的赞同这种观点。这种"激进主义"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激进主义思想家"和平庸之辈都是毫无爱心的自动机器,他们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后者并没有意识到,而前者却了解这一点,但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
  在我看来,爱与"日常"生活互不相容的论断只有在抽象意义上才能成立。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爱的原则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具体地看,现代社会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现象。例如,出售毫无用处的商品的售货员,不撒谎就不能有效率地工作;而技术工人、化学家或物理学家则能。同理,农民、工人、教师以及许许多多工商业者都可以努力去实践爱而无需终止其经济活动。即使我们承认资本主义的原则跟爱的原则是格格不入的,但也必须看到"资本主义"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结构,其间也还有不少个人活动的余地和出污泥而不染的可能。
  我这样讲,并非希望暗示现存社会体制将永世长存,也并未指望现在就能实现兄弟之爱的理想。在现存体制下,能爱者毕竟是少数,在当今西方社会中,爱只可能是一种边际现象。并不主要是因为许多行业不允许人们持有爱的态度,而是因为在这个以生产为主、对商品贪得无厌的社会中,唯有不随波逐流者才能使自己免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所以,一切认真考虑把爱作为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合理答案的人,都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要使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不只是极个别的边际现象,那我们非得对现存社会结构进行重大的彻底的改变不可。限于本书的讨论范围,我在此只能提及这一改变而已①。我们的社会是在管理官僚和职业政客的掌握之中,民众无时无刻不受到大量宣传的刺激,他们的目标就是不断生产同时又不断消费,如此而已。人的一切活动都服从经济目标,手段成了目的。人成了自动机器,衣足饭饱,但对人特有的本质和活动却漠不关心。如果人要能爱,他就必须把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机器必须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人们必须能交流体验,分担工作,而不只是能分享利润。社会应该以这种方式组成:人的社会本质和爱的本质不应与他的社会存在相分离,而应融为一体。只要爱确实如我所说,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理智的完满回答,那么任何一个相对排斥爱的社会,都迟早会因为与人类天性的基本要求相抵触而走向灭亡。事实上,就因为这个简单的道理,讨论爱并非是"说教",而是在讨论每个人真正的最高需要。这种需要确实为人忽视,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我们分析爱的本质,目的就在于向人们揭示当前爱的普遍贫乏,并且对造成这一贫乏的社会条件进行批判。坚信爱的可能性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非个别的例外,这是我们在洞悉人类天性的基础上建起的一个理智的信仰。①我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对此作过详细论述。--原注
  • 上一部:《辣妹日记》
  • 下一部:《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按长短分类
    专题阅读
    国外小说网站
      Error:Change to use e:indexloop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本站所发布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为保障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部分资源请勿转载或商业利用,谢谢配合!】
    网站xml地图
    站长信箱:smf101@163.com
    Powered by www.tclxh.com
    苏ICP备15052759号